English办公电话怀念旧版
网站首页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综述|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25-01-08 点击量:

2024年12月9日,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德音讲坛系列活动”之《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学术讲座,在音乐学院三楼钢琴实践厅举办。本场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咏教授主讲,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戴竹音副院长主持,音乐学院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施咏老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谈及将关注点落在“流行音乐民族化”这一课题时,他指出流行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至今都呈现出民族化的趋势,因此对流行音乐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是十分必要的,整场讲座主要围绕三个议题展开。

首先是流行音乐中蕴含的民族音乐元素问题。施咏老师通过大量音频展示,为大家分析流行歌曲如何借鉴运用传统民乐的音调素材。比如由《剪靛花调》改编而来的《天涯歌女》《太湖美》《故乡情》《青城山下白素贞》等,由《孟姜女调》改编而来的《春歌》《渔光曲》《最亲的人》《美酒加咖啡》等当代流行歌曲,以及由《小白菜》改编的《北风吹》《山不转水转》《断翅的蝴蝶》《香港别来无恙》等。而在经典民族器乐曲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流行歌曲也是不胜枚举,如以东北秧歌唢呐曲牌《满江红》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大中国》《大笑江湖》,由民乐合奏《彩云追月》为基础全新演绎的同名爵士歌曲,由古筝曲《出水莲》演变而来的《别亦难》等。施咏老师指出中国流行歌曲中旋律“民族化”的特点最为常见,但创作方式的“民族化”现象却相对比较隐蔽,需要大家对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够分析分辨:如《我热恋的故乡》《雾里看花》《爱我中华》《刀剑如梦》中对于中国传统民乐“垛句”手法的运用;又如红极一时的歌曲《上海滩》,开始部分的旋律以类似传统音乐“螺狮结顶”的发展方式进行扩充,最初的两小节动机逐渐延展,并通过“鱼咬尾”的方式进行乐句衔接等等。

其次,施咏老师谈及了有关音乐作品的分析问题,他指出目前针对中国作品除了传统分析方法之外,我们应该引入更多分析视角。他以民歌《黄河船夫曲》《康定情歌》为例,从电影中的镜头语汇切入,由远及近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歌曲中的画面感,让大家从另一角度体会民歌之美。又如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主题曲《知道不知道》,因为歌曲中的节奏重音与旋律重音错位交织形成“倒句”现象,从而隐喻电影的悲剧结局呈现出别样的叙事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施咏老师还以歌曲《信天游·再唱东方红》以及梁静茹版的《茉莉花》为例,提出了“歌中歌”的概念,即一首歌之中包含另外一首歌,与文学创作里的“引用”手法如出一辙。

最后,施咏老师谈及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对象的扩展问题。他指出应该将目光放远一点,不仅只关注内地的流行音乐,还应该关注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作曲家与作品,他们丰富多元的生长经历和文化背景必定对作品产生直接影响。他以著名作曲家黄霑、左宏元为例,二人都是生长于内地而后移居港台,在他们诸多影视音乐作品中包含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极具民族特色,但这种“民族化”的特点又与内地流行音乐作品有着些许不同,到底有何不同?又因何不同?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整场讲座,施咏老师通过大量细致的曲例分析,为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化”现象,同时他还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理念和心得体会,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是音乐知识的传递,更是民族文化的浸润。正如施咏老师所言: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当代流行,只要始终秉持“扎根传统、人民至上”的创作观念,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



撰文:刘钰荻

编辑整理:惠凡

审核:刘欣

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      邮编130017     电子信箱:yyxy@nenu.edu.cn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