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办公电话怀念旧版
网站首页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德音讲坛|李诗原《歌剧〈白毛女〉早期形态、版本及其相关问题》
发布日期:2025-10-27 点击量:

2025年10月19日上午8时,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刘欣教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诗原老师主讲的《歌剧〈白毛女〉早期形态、版本及其相关问题》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钢琴实践厅301举行,本次讲座是学院“德音讲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伊始,刘欣院长对李诗原教授的学术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李老师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歌剧理论等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尤其近几年围绕歌剧《白毛女》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次讲座李诗原教授即以《白毛女》的版本考据与艺术价值为主题,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李诗原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白毛女》从民间传说到经典歌剧的演变历程。同时,以直观的路线图展现了延安版《白毛女》的传播路径,梳理出《白毛女》的三次改版,并对不同的改版方式进行了分析。从阶级矛盾和戏剧冲突的强化到对农民反抗精神的描写,再到革命叙事主题的凸显,《白毛女》逐步从民间传说升华为歌剧经典。三次改版均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需求相契合,虽然其中的传统戏剧悲剧特征和传奇色彩被弱化,但改编后的《白毛女》获得了一种基于革命叙事的艺术魅力。

随后,李诗原教授着重分析了1962年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的《白毛女》(定版),他认为该版本是一个“华丽转身”,是革命题材歌剧的经典之作。其中新增的《恨是高山仇是海》唱段,确立了喜儿“复仇女神”形象,以此凸显阶级矛盾,加强革命叙事,完成向“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的转型。同时,李诗原教授论及歌剧经典化和民族化的问题时指出,《白毛女》的成功源于对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在故事文本上:喜儿“离母、丧父、失身”的三重悲剧,与中国传统“苦戏”“怨曲”相呼应,因果报应、英雄救美、阴阳转世、华丽转身则契合大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需求。这些元素使《白毛女》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宣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这也是其至今仍能打动观众的根本原因。在音乐上:李诗原教授以《北风吹》为例分析音乐创作:《北风吹》的旋律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他肯定了创作者把《小白菜》这样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悲情音调嫁接到《白毛女》的创作手法,称赞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还分析了“2+2+3”的戏曲腔式结构在《白毛女》音乐创作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这种既保留乡土气息,又强化戏剧张力的“以字行腔”的智慧,正是当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学习的。《白毛女》就是以这样的创作手法加强了音乐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借鉴了戏剧板腔体结构,显示出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的典型艺术特征。

李诗原教授还对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解析,他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八大经典剧目为例,指出革命历史题材歌剧是基于特定思想主题和价值取向的艺术产物,它们以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等元素为创作基底,总体呈现出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典范。

讲座最后,李诗原教授谈及当前音乐学研究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即关注古代音乐多、当代创作少;梳理西方理论多、本土实践少;考证文献多、问题意识少。他强调东北师范大学是师范院校,而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则首先应该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与舞台,对经典作品的了解越深入,才能在教学上有的放矢。

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李诗原老师的精彩演讲不但使听众对经典歌剧《白毛女》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大家跳出作品本身,从历史背景、音乐创作、教育导向等更大的维度进行深入思考,讲座最后刘欣院长也再次对李诗原教授的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



撰文:罗赋颖(2024级艺术学专业硕士)

初审:惠凡

复审:张思奇

终审:刘欣

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      邮编130017     电子信箱:yywdxy@nenu.edu.cn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